背景资料
黄曲霉毒素(Aflatoxin)是由黄曲霉(Aspergillus flavus)和寄生曲霉(Aspergillus parasiticus)等真菌产生的强毒性、致癌性代谢产物,主要污染花生、玉米、稻谷、小麦、花生油等粮油食品,且以南方高温、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。
黄曲霉毒素能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,如氯仿、甲醇、乙醇、丙醇、乙二甲基酰胺,难溶于水,不溶于石油醚和己烷。黄曲霉毒素对光、热、酸较稳定,只有加热到280-300℃才裂解,高压灭菌2小时,毒力降低25%-33%,4小时降低50%。
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二呋喃环和Coumarin,在长波紫外光下产生荧光,根据荧光颜色、RF值及结构等分别命名为B1, B2, G1, G2, M1, M2, P1, R1, GM和毒醇。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(AFB1)毒性强,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。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中,玉米、花生、花生油中AFB1允许量为≤20μg/kg;其他食用油为≤10μg/kg;其他粮食、豆类、发酵食品为≤5μg/kg。
临床意义
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AFB1,其毒性一般认为有三种临床特征,急性中毒、慢性中毒和致癌性:
(1)急性中毒:
它是一种剧毒物质,毒性比KCN大10倍,仅次肉毒霉素,是已知霉菌中毒性很强的。它的毒害作用主要针对肝脏,可能导致急性肝炎、出血性坏死、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。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。
(2)慢性中毒:
长期摄入小剂量的AFB1会造成慢性中毒。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,如肝实质细胞变性、肝硬化等。动物则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,体重减轻,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。
(3)致癌性:
AFB1是所知致癌性强的化学物质,其致癌特点是:
A、致癌范围广,能诱发鱼类、禽类,各种实验动物、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;
B、致癌强度大,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;
C、可诱发多种癌,AFB1主要诱发肝癌,还可诱发胃癌、肾癌、泪腺癌、直肠癌、乳腺癌,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,还可出现畸胎。
产品信息
Bioss提供 AFB1 检测原料如下:
性能评价
胶体金平台:
采用竞争法检测AFB1标准品:Capture(Cat: bs-0440PB) – Detection(Cat: V10601)和Capture(Cat: bs-0440PB) – Detection(Cat: V10602),在胶体金平台上检测标准品,浓度分别为100、33、11、3.7、1.2、0.41、0.14、0 μg/kg,标准品浓度为0.41 μg/kg时显色抑制>50%,结果如下: